首页 资讯 正文

中考成绩公布时间确定!陕西教育考试院提醒!

体育正文 143 0

中考成绩公布时间确定!陕西教育考试院提醒!

中考成绩公布时间确定!陕西教育考试院提醒!

□融媒体(méitǐ)记者 吴拏云 文/图

泉州(quánzhōu)黄龙溪的(de)水湛而深,每遇涨潮,恰似“海眼”开阖。民间传说称,溪上只要出现“龙影”,则当年科举泉州必出一位榜眼。由宋至明(sòngzhìmíng),已有曾会(cénghuì)、石起宗、黄养蒙三人应此谶语,故有“黄龙三见”之说。美丽传说赋予了黄龙溪独特的文化内涵,也表达(biǎodá)了民间对于文教昌盛的一种向往与追求。

黄龙溪得名于(yú)唐末五代

古时黄龙溪绕流(ràoliú)南安文庙,图为南安文庙现状。

泉州东溪、西溪两大支流在南安丰州的(de)双溪口汇合,随后(suíhòu)奔涌至九日山前,此溪(cǐxī)(cǐxī)江段被称为“金溪”。在其下游,即为黄龙溪(也称黄龙江),溪水滚滚直抵如今(jīn)的潘山公园南岸。潘山南麓古有黄龙渡口,今已废。其实,现在黄龙溪的流域,与古代还是(shì)有些不同的。古时,黄龙溪是从(shìcóng)南安文庙前绕行而过的,今因(jīnyīn)地理变迁,离南安文庙已有数百米的直线距离。沿溪风物虽(suī)有变化,但民间传说却世代相承。相传,黄龙溪得名于唐末五代,当时有长史吴昼登上九日山下的高楼,意外发现山中隐有龙影,于是搭弓射之。结果一条黄龙腾空而走,山裂成溪,此溪即称黄龙溪。明代何乔远在《闽书》中称黄龙溪是出于“归化里西平(xīpíng)、五峰二山间”,“石峡夹峙,飞流下注,水湛至深,里人指为海眼(hǎiyǎn)。时有龙见脊影,祷雨时应。”

古时,黄龙溪中屹立一巨石,民国时期(shíqī)的《南安县志》载其“高广几一丈,状如蛤蟆,头腹并肖”,并记称“此石有(yǒu)黄点(huángdiǎn),能随水上下”,看着像(xiàng)是在溪中快乐舞蹈。于是这块会“跳舞的大石”被民间称为(chēngwéi)“黄石”。《闽书·方域志》还称此石“旧在溪中,后移岸上,比复见溪中矣(yǐ)”,把(bǎ)这巨石描绘得像块“活石”,使之成为黄龙溪上的一大奇观。明清时期,因为丰水期水流湍急、声势浩大,黄龙溪又多被旅人称为黄龙江。

曾会(cénghuì)曾至九日山下延福寺访契仙上人。图为延福寺现状。

泉州古郡,濒临海疆,背依群山。泉州人(quánzhōurén)不仅有瀚海渔猎的(de)智勇,也有耕读传家(chuánjiā)的刚韧。北宋时,泉州郡城内出了一位(yīwèi)才子曾会(字宗元)。其父曾穆曾任德化令,殿中丞致仕。曾会少时家道中落,但他不惧贫寒,求知若渴。为了不被打扰,他常出郡城沿江独行,借着(jièzhe)天光诵读(sòngdú)诗书,时而又以草秆作笔(zuòbǐ)、泥地(nídì)为纸,默书胸中经论。顺着笋江、黄龙江而上,有名山九日山,此山“双峰翳翳,摩崖历历”,曾会也慕名前去拜谒过这座名山,后来还结识了山下延福寺住持契仙上人。

那时,同郡另一位才子(cáizi)钱熙(丰州人)与曾会关系不错,两人常同席课读。雍熙二年(985),钱熙率先擢进士,于是他写诗句鼓励曾会曰:“好看闽州名士传,东南此事古来稀(gǔláixī)。”这番话点燃了曾会心中的(de)火种,他更加刻苦(kèkǔ)攻读,以期追赶好友的步伐。端拱元年(988)秋,曾会参加福建(fújiàn)乡试(xiāngshì),力拔头筹,成为当年解元。返乡之后,曾会特地入住九日山下的延福寺,试图在梵宇琳宫中静下心来读书,为明年的春闱做准备。结果,翌年,曾会果真(guǒzhēn)金榜题名,殿试(diànshì)居甲科之二,成为“榜眼”。

消息传至家乡,整个泉郡都沸腾了。有人便(biàn)顺势附会称,这是黄龙(huánglóng)溪中的“黄龙”开眼(kāiyǎn)了!也有声称,就在曾会登甲第时,有“黄龙见溪南”(见《闽书·方域志》)。民间有传言称“溪南”是指(zhǐ)金鸡渡(dù)渡口,也有称是在黄龙渡口,不一而足,但都表达出一种对家乡出了英才的自豪、亢奋之情。

端拱二年(989)十二月,曾会(cénghuì)请假还乡。淳化元年(990)三月,在携家眷入京时,曾会又至延福寺(sì)访契仙(fǎngqìxiān)上人,并为该寺撰写《重修延福(寺)碑铭》,留下重要历史信息。曾会育有六子,其一便是北宋名相曾公亮。曾会一生著述(zhùshù)颇丰,传世的有《杂著》20卷、《景德新编(xīnbiān)》10卷等。清道光《晋江县志》载:“以文章名世者,唐有欧阳行周(欧阳詹),宋有(sòngyǒu)曾宗元(曾会),文藻敏给。”

志怪小说(xiǎoshuō)描绘“见龙”场景

如果说北宋曾会的“榜眼之路”仅是为“黄龙现踪”传说提供了某些(mǒuxiē)灵感的话,那么南宋石起宗(shíqǐzōng)的科举事迹,则为宋人创作黄龙溪“民间故事(mínjiāngùshì)”提供了重要素材。

石起宗,字似之,祖籍同安。北宋时,同安石氏为望族,曾出过石亘、石赓等名臣。石起宗后来随家人先后徙居晋江安海、泉州郡城。少年时,石起宗曾读书于晋江灵秀山中。他(tā)好学不倦,特别嗜书,故而学问(xuéwèn)扎实。徙居泉州城的(de)万厚铺(pù)(故居原址在今(jīn)井亭巷内)后,石起宗从学于名师黄宙(即黄由仲),在诗赋、书画等方面皆有造诣。当时城内住着一位名士,名唤(mínghuàn)诸葛廷瑞(字麟(zìlín)之)。因在万厚铺有诸葛氏的祠堂,诸葛廷瑞经常出入万厚铺,由是与石起宗也熟络起来。虽然诸葛廷瑞比石(tíngruìbǐshí)起宗大11岁,但这毫不影响(yǐngxiǎng)他俩成为挚友。二人经常相互(xiānghù)切磋学问,增长学识见闻。诸葛廷瑞祖籍是南安,他对九日山也很(hěn)熟,于是常拉着石起宗往九日山上跑,既(jì)觅前贤踪迹,也观山秀婉丽。乾道元年(1165)秋,二人还与友人同登九日山,并留下石刻一方。惜今石刻上部分字迹早已漫漶不清。

乾道五年(1169),石起宗与其师黄宙(huángzhòu)一同入京参加会试,双双金榜题名。而后在殿试时,石起宗更是勇夺(yǒngduó)榜眼,入列甲第。实际上,乾道五年,泉州中进士之人(rén)多达19名,史称“温陵(wēnlíng)得人为盛”,成为全国美谈。时任泉州太守的王十朋(wángshípéng),闻讯大喜,当即在州衙内的忠献堂(zhōngxiàntáng)为新第者赠诗(shī)曰:“四海英才入网罗,清源龙虎(lónghǔ)姓名多。经魁兰省得人杰,策射枫庭收甲科(shōujiǎkē)。奎宿呈祥前未见,纬星还舍首相过(guò)。一杯忠献堂中酒,名节相期要不磨。”之后,为鼓励石起宗,王十朋又作一诗《赠第二人石察判》曰:“策冠诸儒已奏闻,不妨居次避平津。坐看万石门阑大,转觉朋山气象新。黄卷更穷稽古力,青云莫负(mòfù)致君身。试观忠献堂中像,亦是当时第二人。”当时忠献堂内塑有欧阳詹、曾会、韩琦之像,他们皆为科举“第二人”(即榜眼)。王十朋通过(tōngguò)诗句暗示石起宗,日后也要向几位先贤看齐。

或许是(shì)这次乾道(qiándào)五年的(de)泉州科举大捷太有名了(le),让一向关注于(yú)“神奇荒怪”的南宋(nánsòng)文学家洪迈也(yě)“闻风而动”,搜集起与这次事件有关的信息。这一搜不要紧,还真就搜出了有趣的故事。洪迈在(zài)(zài)其《夷坚志(jiānzhì)·丁志·卷11》中写道:“泉州南安县(nánānxiàn)学前,有溪名‘黄龙’。乾道四年,(南安)邑令天台鹿何(lùhé)趋府归,过学门,闻路人喧呼,轿卒皆驻足惊顾。怪问之,曰:‘黄龙溪(huánglóngxī)上龙见。’鹿停车熟视,波澜汹涌中,一物高数丈,崭然头角,出没其间。须臾雷声大震,烟雾蔽蒙,腾空而上,人多(rénduō)有见其尾者……”南安县令鹿何与一批“吃瓜群众”,竟然在乾道四年亲眼目睹了黄龙溪上“黄龙现踪”。乾道三年至四年,鹿何一直在主持修缮南安文庙,所以他经常要路过黄龙溪。《夷坚志》还记载了鹿何“见龙”后(hòu)为安慰诸生所作的诗句:“鸡渡已符当日(dāngrì)谶,龙溪仍见此时祥。”前半句指的正是曾会高中榜眼时,民间传说金鸡渡外的出现“龙影”。没承想,就在黄龙溪上“见龙”之后的一年内,石起宗也成了榜眼。《夷坚志》于是断言“龙之为灵,其非偶然”,该书不愧是古代著名志怪小说,很懂如何吸引民众眼球。

“黄龙(huánglóng)三见”颇具传奇色彩

“黄龙现踪”故事在(zài)明代仍有延续,而且(érqiě)目击者同样人数众多,而这次“见龙”对应的事件则是黄养蒙高中榜眼。

黄养蒙,字存一(yī),号小竹,南安丰州燕山人,广东按察佥事黄澄之子。黄澄对家族子孙的(de)教育十分严格,他在(zài)为官之后,为让家族延聘的塾师更好地督导(dūdǎo)子孙学习,特地在丰州九日山的东台重修“九日山书室”(亦称半山书屋),严令儿子养蒙等人入室(rùshì)苦读,风雨无阻。养蒙晚年重访九日山时,还写下《九日山书室》一诗以纪念这段日子:“曾楹茅屋九山曲(jiǔshānqū),时望金溪小径通(tōng)。堆叶扫云寻老子,烹茶读易梦(mèng)周公。几年司计惭明主,何日乘舟挂晚蓬?江上清风犹旧否(yóujiùfǒu),沙汀为我问渔翁。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黄养蒙在明嘉靖二十年(1541)春闱时考中进士,殿试擢为榜眼。

今九日山登台庙(miào)所在位置即为黄养蒙读书处(九日山书室)旧址

何乔远在《闽书·方域志》载:“皇朝嘉靖二十年春,(南安)邑人(rén)郑普与节推叶遇春饮清源山。叶遥指此溪曰,时大雨中隐隐若龙起西方者。群下咸曰:‘有之!’语未竟,春榜报至,则黄养(huángyǎng)蒙又举为第二人。”叶遇春(号素峰)、郑普(南安名士)等(děng)人某天正在清源山饮酒(yǐnjiǔ)话仙时,叶氏突然见到山下(shānxià)黄龙溪一带有“龙影”浮现(fúxiàn),而且(érqiě)手下之人也都目睹了这一“祥异”事件。更奇特的(de)是,就在他们惊魂未定时,黄养蒙登甲第榜眼的喜报即至,这种本应电视剧里才有的桥段,偏偏也出现在《闽书》这样的古代文献中。数年后,嘉定人唐(táng)爱(字良德)出任南安县令,有人将这一情况(qíngkuàng)反映给他。唐县令一听乐了,马上跑到养蒙读书的九日山(jiǔrìshān)书室外,题写“黄龙三见”四字。郑普还为这题词写了一篇长长的跋文(báwén),详述当时“见龙(jiànlóng)”的情景。只不过罕有人知道的是,唐爱恰巧也是嘉靖二十年进士,养蒙登甲第时,他就在现场。

郑成功焚青衣处与(yǔ)南安文庙近在咫尺

嘉靖二十八年(1549),唐爱主持修缮南安文庙。当时在南安文庙的(de)东面,有一座宋代建的云泮桥(qiáo)(拱桥),年久失修。唐县令于是下令将此桥改建为长桥,“其状(qízhuàng)如龙(rúlóng),向黄龙江而出”,意图(yìtú)呼应嘉靖二十年的“见(jiàn)龙”事件。隆庆二年(1568),泉州府同知(tóngzhī)丁一中又在此桥南边筑亭,“以象龙首”,这座亭子被取名为“见龙亭”。桥、亭今均已无觅,但原址即在如今的见龙亭小区一带,附近另有“郑成功焚青衣处”古迹。

黄养(huángyǎng)蒙登甲第后,南安即在(zài)县治前为黄澄、黄养蒙父子立(lì)下“父子进士坊”;后来,黄养蒙官至吏部郎中时,又在县南门内为其立(qílì)“天官坊”一座。泉州(quánzhōu)城内,明时在中华铺为黄养蒙等人立(rénlì)有“辛丑进士坊”;后又在肃清门内清平铺,为黄养蒙(时任户部侍郎)立了一座“会魁坊”。黄养蒙没有辜负家乡人的期望(qīwàng),为官之时,他“器度过人”“历官有声”。在南安,他还参与倡建南安新城,改建武荣慈济真人庙,以及组织(zǔzhī)民众疏通修复重要水利设施万石陂。隆庆二年(1568),泉州知府(zhīfǔ)万庆聘请傅夏器、尤烈、朱安期、赵恒等人纂辑而成《泉州府志(隆庆本(běn))》时,尚书黄光升与侍郎黄养蒙是该志书的总裁。

“龙影”也曾藏在巷井(xiàngjǐng)之间

黄龙渡口已化作苍茫(cāngmáng)荒野

而今黄龙溪上(shàng)屹立起了(le)黄龙大桥,桥上每天行人如织、车辆熙攘穿梭。昔日人声鼎沸的黄龙渡口,业已化作苍茫荒野。自从有了“黄龙三见”之后,黄龙溪上再未(wèi)有人(yǒurén)声称目睹过“龙影”。神奇的传说故事,在永恒的时间面前,悄然“合龙”。

不过,黄养蒙在(zài)自己晚年时留下的(de)一篇文章却与“龙”有关,那就是《南安县龙须巷双井修复刻石记》。文章大意(dàyì)是说(shuō)在南安丰州古有二巷名为“龙须”,另有双井为(shuāngjǐngwèi)“龙眼”。可惜时间一久,“二巷为民居所侵,仅存尺许,淖秽倾积,不可以行”。“龙眼”是东、西两口井,东井名为“九龙井”,西井因有民屋建于其上,“漫(màn)没已久”,连井名都(dōu)不得而知。隆庆二年,广东人邱凌霄出任南安县令后(lìnghòu),重辟龙须巷,而后疏浚(shūjùn)东井,又新凿西井,“井泉冽而上出,老幼嗟叹,以为大观”。这篇文章也算是为南安丰州关于“龙的传说”,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
中考成绩公布时间确定!陕西教育考试院提醒!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